发布时间:2024-12-27 13:21:01 人气:
新疆日报视觉中心陈潇制图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。千百年来,新疆浩瀚的沙漠给了文人墨客无限的遐想空间。
然而只有身居其中,才能切身体会到沙漠不断挤压人类生存空间,逼迫绿洲步步后退的残酷现实。但人类从未屈服,人们从四面八方向沙漠进军,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科学合理的手段,不断延缓着沙漠的扩展。封禁保护人类营造的“无人区”初秋,台特玛湖波光粼粼,水鸟蹁跹。
受益于连年的生态输水,塔里木河下游区域已绿意盎然。而这勃勃生机绝不仅仅为人类独享,相反,人们正尽量减少在这片区域的活动。一个个草方格沿218国道两侧密集排列,俨然如持枪执戈的士兵,守护着这条南北纵分库木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重要公路。路上车辆络绎不绝,然而只要离开公路,一切都很快归于宁静。
“我们自2015年开始,对国道218罗布庄段2.25万公顷沙化土地进行封禁。”8月19日,若羌县林业和草原局防沙治沙办主任杨勇说,“在公路沿线采取以草方格为主的工程治沙手段,离开公路则进行封禁,最大程度减少人类活动。
”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区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已实施六批,累计设立封禁保护区38个,封禁保护沙化土地面积730.8万亩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我区新增20个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,新增保护面积346.5万亩。新疆是全国唯一沙化土地还在扩展的省区。
原因无他,这里的沙漠太大了。2014年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,新疆沙化土地面积74.71万平方公里,占新疆国土面积的44.87%,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43.41%。
在这其中,相当一部分区域位于沙尘源区和沙尘暴的移动路径上,由于当地降雨量很小,植被破坏容易,恢复艰难,最好的方式就是封禁保护。“封禁保护,就是消除放牧、开垦、挖采等人类活动的影响。
”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处处长吐尔逊托乎提说,“实施封禁保护后,沙区植被在若干年内能够自然恢复,即使是没有植被覆盖的沙地,表面也会形成一种保护性‘结皮’,将沙尘盖住,从而显著减少沙尘源区或路径区的起沙和起尘量,减少沙尘暴的频次和强度。”“在封禁保护区内,甚至我们的巡护活动都要最大限度地减少,而用观测半径达10公里的高清摄像头取而代之。”杨勇指着从脚下绵延向远方的层层盐碱壳说,“近年塔里木河生态输水成效显著,我们也会利用塔河来水,对部分条件适合的低洼区域进行淹灌,让碎片化的潜在沙源地重新结壳。
”封禁保护显示着人类对自然的信任,自然也向我们展示出了强大的恢复力。“国道218若羌段以前动不动就被积沙掩埋了,如今台特玛湖及塔河下游胡杨林重新有了生机,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内沙源地进一步减少。”杨勇说,“现在每年最多清理一次积沙,而且都不严重。”而在降水较多的北疆区域,封禁保护区内植被恢复明显,尤其是草方格沙障内,原来的沙丘表面新长出了大量灌木,吉木乃县沿沙障甚至形成了一条较为明显的植被带。
治沙方式寻求与自然“合作”在那些治沙条件相对好的地方,新疆的防沙治沙工程越来越倾向于与自然的“合作”,探索那些既对自然有益、又满足人类发展进步所需的手段和方式。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下的步伐被奇台县50多万亩人工林阻挡住了。
令人称奇的是,这里的树木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依靠人工输水,它们是“靠天吃饭”。“造林有很多方式,所以针对特定地域,树种和栽种方式的选择就非常重要,用科学思维和手段种树,事半功倍。”奇台县荒漠林管理站站长陈生明说,“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总结,我们掌握了一整套以梭梭为主的无灌溉造林技术。
”当地人利用天然降水,在春秋两季沙漠表面湿沙层深度达到50厘米以上时进行造林,并设置鸟巢、招鹰栖架,用生物手段防治沙鼠。栽种成功后及时进行封育和补植措施。年复一年,该地林木有效成活率从20%上升到如今的70%左右。
“通过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,提高了固定、半固定或部分流动沙丘人工植苗造林的成活率,使植被覆盖度低于10%的干旱风沙区植被得到迅速恢复。”陈生明说,“同时梭梭无灌溉造林还是一项造林成本低、投入少、见效快的造林技术。
”如今,在准噶尔盆地南缘沙区那些年降水量≥100毫米且冬季有较稳定积雪的固定、半固定、流动沙丘或沙垄,以及植被稀疏的沙地,无灌溉造林技术得到了积极推广。这一技术与大芸栽培技术相结合,成为新疆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异曲同工,在准噶尔盆地北缘,在年降雨量150—300毫米之间的农牧交错带已沙化草地或潜在沙化草地外围,裕民县的沙化草地无灌溉造林治沙模式,正在让草原孕育出更多对抗沙漠的力量。
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,和田地区、阿克苏地区等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,正在不断探索防沙治沙的新机制、新模式、新技术,以点带面全面推进防沙治沙工作。“我区现在形成并推广了柽柳肉苁蓉、无灌溉造林、工程治沙、低覆盖度造林等一批先进实用的治沙模式。”吐尔逊说,“在政策机制、技术模式、产业发展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,提升了防沙治沙的整体水平。”未雨绸缪向沙漠深处播绿“防沙治沙是一项系统工程,实际上新疆很多工作都在不同层面推动着防沙治沙事业的开展。
”吐尔逊说,“近年来,南疆大力发展林果业,经济林的栽种不仅为百姓带来了收益,也很好地遏制了沙漠对绿洲的威胁,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也是如此。”新疆在将“战场”从绿洲及其边缘,稳定有序地推向沙漠深处,同时更加注重对潜在沙化土地的治理,防患于未然,增强了人们对未来环境的导引能力。
新疆持续加强沙化草原治理工作。以退牧还草工程、退耕还草工程、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试点工程治理沙化草原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全疆完成退牧还草围栏建设1050万亩、人工饲草地建设77万亩、退化草原改良269万亩、退耕还草81.8万亩,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185.5万亩。
如今的赛里木湖,经过有效的治理,周边草原全面恢复,草场植被覆盖率近100%。河(湖)长制的全面推行,成为新疆防沙治沙工作的新动力。新疆大多数河流的主体河段,都在荒漠、戈壁和沙漠中。
“近年来,河(湖)长制从‘全面建立’到‘全面见效’转变,河道及周边生态系统逐步恢复,同时生态用水不断增加,推动了包括防沙治沙在内的生态修复。”自治区水利厅河湖管理处处长刘洪祥说。从塔里木河到北疆的诸多河流,人们在合适的时间对河道周边的乔灌木林和荒漠草场进行淹灌,同时适时导引山洪灌溉荒漠,大量潜在沙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。
如今不仅塔河下游胡杨林生长良好,中上游及四大干流区域内的沙漠生态系统也正在焕发生机。麦盖提县像一把楔子插入沙漠深处,这个三面被沙漠包围的县没有后退,反而以工程治沙、林果产业化等手段,不断向沙漠深处播种绿色。经过多年努力,新疆沙化土地面积扩展速度不断减缓。“从2005年至2014年,新疆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17.84平方公里。
‘十三五’以来,全区共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941.73万亩。”吐尔逊说,“以阿克苏地区荒漠化治理工程为代表,我区区域重点治沙工程实现了生态、经济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。”(记者刘东莱)。
本文来源:yy易游体育全站app下载安装-www.mooyia.com